bat365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bat365>资讯中心>报说西湖
分享到:
(南昌日报)2025年6月11日5版 竹雕手艺人:匠心雕琢 竹韵生辉
  • 发布时间: 2025-06-11 10:02
  • 来源: Bat365(中国)官方网站
  • 作者:
  • 浏览量:
  • 字体【      】

洪观新闻记者 吴跃强 文/图

以刀代笔 以竹为纸,在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非遗匠心馆”里,竹雕手艺人胡清手拿竹筒,行刀如运笔,刻刀划过,竹花翻卷,意随刀至,深浅浓淡,一笔一划间,一丛翠竹渐渐显出了轮廓,南昌竹雕的神韵尽显。

33年醉心雕刻刀不离手

近日,记者走进胡清的工作室,工作台上,摆着各式各样的刀刻工具,还有几片未完成的竹刻作品。胡清正专注地端详着一片老竹,暗红发亮的色泽透露出岁月沉淀的古朴质感。

工作室里满满的“竹”元素,展柜中陈列的竹雕、竹簧等工艺品琳琅满目,精美繁复,神韵万千。

文人爱竹,自古而然。苏东坡曾咏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竹子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坚韧、高洁、谦虚等美好品质,雕刻着精美花纹的笔筒、摆件、屏风等竹制品成为文人书房中不可或缺的雅物,点缀在文房四宝之间。

竹雕又称为竹刻,是在竹制品上雕刻图饰或者字的雕刻艺术。作为世界上最早用竹和最善用竹的国家之一,中国的竹雕艺术源远流长。据《礼记》记载,周朝士大夫上朝典礼所用的笏,便是竹制的狭长板子。春秋战国时期,竹子被制作成竹简,成为早期竹雕的雏形。唐宋时期竹雕技艺得到长足发展,雕刻艺人掌握了线刻、毛刻、浮雕、圆雕、留青等技法。明清时期迎来竹雕艺术发展的鼎盛期,文人士大夫的参与,使竹雕艺术与书画、雕塑艺术深度融合,成为一门独立的观赏艺术。

胡清今年61岁,他从小喜欢书法、绘画。28岁那年,在一位长者的指点下,他开启了竹雕艺术的探索之旅。师从篆刻家许亦农的经历,为他奠定了扎实的技艺基础。

在继承竹刻大家精湛技艺的基础上,胡清不断创新求变,33年来刀不离手,自创反钩刀法、旋转刀法、破针松刀法、阴阳刻法、悬雕刻法、留青雕刻等刀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2014年,南昌竹雕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18年,胡清成为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在方寸之间精雕细琢

“竹雕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胡清说,竹子本身的天然色泽和纹理,为手艺人提供了丰富创作空间。

作为南昌竹雕的传承人,胡清对竹雕的原料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每年冬季,他都会踏遍梅岭的山林,只为寻找最理想的“阴山竹”,这种竹子质地坚韧,是雕刻的好材料。胡清告诉记者:“三年以上的老竹最为适宜,竹面平整、光滑。如果是新竹,还需要多一项蒸煮的工序。”

煮青、晾选、抛光、构图、雕刻、打磨……竹雕的每一道工序,胡清都精益求精。

胡清的竹雕作品层次感明显,他将“文人画”与“匠人刻”深度融合,既有传统中国画的韵味,又有文人的审美情趣。

在胡清的工作室,一件名为《孔子》的竹牌作品格外引人注目。这件曾在2011年荣获江西省工艺美术大赛铜奖的作品,凝聚了浮雕、精微雕和国画雕等多种技法。“百年老竹的质地让细节刻画成为可能。”胡清介绍,“孔子像的头发、眉毛、胡须都采用了精微雕刻,每根都清晰可辨;弯曲抱拳手势部分则运用浮雕分层技法,用刻刀一刀压一刀分层雕刻,呈现出立体生动的效果。”

工作台上陈列的软刀、重刀、一字平口刀等各色刻刀,都是胡清亲手打造的创作伙伴。“软刀适合精雕细琢,重刀大开大合,适合雕刻开阔的区域。”他如数家珍地介绍着。这些工具见证了他从竹雕到蛋雕、玉雕、木雕的多元艺术探索。

一件竹雕作品,少则几日,多则数月,方寸之间的精雕细琢,藏着竹雕手艺人日复一日的坚持。

言传身教让竹雕薪火相传

“南昌竹雕经过保护和宣传,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了解,很多市民游客前来体验过后都非常喜欢。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找到更多传人,将这门珍贵的技艺传承下去。”胡清说。

在南昌竹雕的传承发展方面,胡清不遗余力,毫无保留。2006年,他开始教学带徒。2013年,他在南昌市八大山人艺术中心举办“中国画雕刻”培训班,培养学员上百人,他所带弟子雕刻的作品也在省、市级各项比赛中获奖。

随着时代的变迁,非遗持续融入现代生活,体现着当代价值。在竹雕作品的创作上,胡清不断创新,用现代审美传承百年手艺,发簪、笔筒、书签、镜子等竹雕作品深受年轻人喜爱。

如今,在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的“非遗匠心馆”,胡清正以全新的方式续写着南昌竹雕的传承故事。每天,他都会迎来络绎不绝的参观者,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讲述这门古老技艺的前世今生。当有游客跃跃欲试想要体验时,他总会耐心地手把手指导。

“雕刻的学习过程比较枯燥和费时,有时候做一个笔筒竹雕,就要花上一两个月。”胡清告诉记者,他经常参加各种非遗展示活动,希望通过言传身教,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喜欢上南昌竹雕,让非遗走进大家的生活。

在创作之余,胡清定期走进校园,为孩子们开设竹雕体验课,让非遗走到孩子们的身边。在胡清的带动下,一颗颗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正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

手机扫码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