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特色“小阵地”,书写健康“大文章”
Bat365
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Bat365
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资源为杠杆、以暖心为底色,坚定不移探索差异化、多元化发展道路,全力打造中医康复科、中医儿科等8个基础牢固的特色科室,推动实现“小病能治、大病能诊、慢病能管”,切实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一、精准锚定需求,“小切口”解决“大痛点”
一是立足需求定方向。通过问卷调查、健康档案分析、社区座谈等方式,了解社区居民高发疾病和健康痛点,按需确定特色科室发展方向。针对老龄化突出问题,系马桩、桃花、朝农、九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重点发展康复医学科、中医理疗科;针对两慢病高发问题,十字街、朝农、系马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重点打造高血压、糖尿病管理两慢病一体化门诊。
二是错位竞争显特色。聚焦与三甲医院差异化发展,专注“小专科大作为”。系马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立足“王阿婆”儿科疗法优势,积极运用煎药机、全自动脱盖离心机等现代化医疗设备,全方位升级中医儿科服务,门诊人次从全年1.45万增至1.63万,科室收入从312万元增至395万元。2024年,“王阿婆”儿科特色疗法成功入选首批江西省中医药特色疗法项目。
三是硬件升级提效能。积极申报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项目,争取地方特色专科建设专项补助,集中资源配齐康复理疗器械、便携式超声仪等设备,推动医疗服务可持续发展。截至目前,全区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标准,其中3家达到推荐标准、2家获评社区医院。
二、盘活资源网络,“组合拳”激活“新动能”
一是上下联动添活力。通过医联体合作,先后与南大二附医院、省中医院、省人民医院等多家三甲医院共建专科联盟,为符合上转标准的签约居民提供优先就诊、优先预约、慢病长处方等服务便利,引入三甲医院专家定期坐诊、远程会诊、技术帮扶,逐步规范诊疗路径、提升诊疗能力。
二是多措并举强人才。定期开设各类培训课程,采取定向培养、在岗培训、跟班进修等形式,从业务技术水平、团队管理和协作等多方面提升现有医疗人员业务能力、沟通能力及健康管理能力,柔性引进退休专家、多点执业医生多方位扩充人才队伍、提升服务质量。
三是数字赋能扩边界。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号、企业微信等线上平台优势,在辖区内形成网格化网络管理全覆盖,实现“信息多跑路、患者少跑腿”。推进江西省基层人工智能辅助智慧医疗系统建设进程,全区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已全面部署并顺利运转,智医系统使用率达100%,病历规范率达99.9%,检验检查报告率达99.7%。
三、延伸服务触角,“暖心桥”连通“万家心”
一是弹性服务解愁盼。为满足辖区居民就诊需求,全区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推行延时服务,部分中心开展夜间门诊、夜间专家门诊、周末预防接种等服务,进一步提升患者就医体验。例如,朝阳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常年实行8:00-23:30的就诊时间,年门诊量达13万余人次。
二是居家延伸增黏性。将特色专科服务与常态化健康宣教活动有机结合,建立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宝妈健康俱乐部,通过线上健康互动、线下健康宣传等形式增强患者黏性。例如,不定期开展中医养生节、康复运动打卡、儿童生长监测日等特色健康活动,年度活动参与1865人次,带动科室复诊率提升25%。
三是全专融合树品牌。将慢病一体化门诊、中医康复科等特色专科医生纳入家庭医生团队,全专融合打通健康管理闭环。有针对性地为确有需求的家医签约对象升级“基础包+特色包”服务,例如,为慢病患者提供中医药调理包,为孕产妇提供产后康复包。2024年,全区116个家庭医生签约团队共签约30.9万人,一般重点人群签约率达100%。
下一步,西湖区将持续聚焦居民多样化健康需求,大力加强基层特色科室建设,以专业打通堵点、用温度赢得信任,让基层医疗真正成为群众“靠得住、离不开”的健康守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