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Bat365
教体系统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落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提升基础教育教学质效,着力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统筹推进“两项评估”,加快构建幼有优育、学有优教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强化政治引领,把稳前进“方向盘”
1.走深走实理论学习。始终坚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持续健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常态化落实机制,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落地见效。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和教育强国、强省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精神,把学习贯彻大会精神与干部教育培训结合起来,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团日活动、专家辅导讲座、集中培训、主题读书班等方式引领推动领导干部学深悟透,进一步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具体思路和政策举措。
2.压实党建工作责任。严格落实党建“一岗双责”,落实基层党支部工作联系点制度,健全中小学校党建工作考评体系,抓好各校(园)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工作,推动党建责任压力传导。深化党建公民共建工程,实现全覆盖。推动党建与教育教学相融合,深入实施中小学校党建品牌“补弱培优”计划,积极探索“一校一品”党建文化建设路径,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和党建文化特点。
3.强化政风作风建设。持续巩固专项整治成果,纠正教育不正之风,深化师德师风主题教育活动。健全师德考核机制,细化中小学及幼儿园的师德年度考核工作,以良好师风带领社风、家风。
二、夯实民生保障,拉动改革“强引擎”
4.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努力确保公共财政教育经费逐年增长,不折不扣落实各项教育投入政策和措施。定期了解教育投入进展,加强协调跟进,确保教育经费足额提取、足额拨付,努力实现教育经费“两个确保”任务目标。
5.加快项目推进速度。确保2025年秋季朝阳新城第六幼儿园开班办园,新增园位270个。力争年底完成抚河幼儿园团结路分园主体结构封顶。建成铁路第三幼儿园总园及洪城路分园公办园托育点2个,提供托位60个。推动区属校舍提升改造,预算投入5000万元对13所校园31栋校舍进行加固排危。投入1422万元完成12所新开办(班)校(园)设备采购,为起始年级学生配备7000套可躺式课桌椅。
6.稳步开展阳光招生。完善Bat365
区直公办幼儿园秋季招生工作方案,继续面对辖区内符合入园条件的幼儿公开招生。科学划定划定Bat365
2025年各学校学区范围、制定招生工作计划,逐步推进2025年幼升小、小升初信息采集工作。联合家长代表、学校代表、纪检监察部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责任督学以及新闻记者,对幼儿园招生摇号、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新生阳光分班进行现场监督,确保过程公平、公正、公开。
7.奋力推进“两项评估”。根据“两项评估”省级评估反馈意见,全面审视短板弱项,加大“一校一策”攻坚力度。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指导各集团盘点自我优势,理顺集团内部决策、执行、监督、保障等机制环节。通过加快推进教育网点建设、科学调整校区年级分布等,合理化解半数超标准班额,2026年秋季实现全部化解,以过硬条件顺利迎接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国家实地评估。
三、发挥引领作用,打造强师“成长链”
8.强化头雁教师队伍。强化教育家精神引领,深化师德师风主题教育活动,持续开展奖教奖学助学和先进模范选树活动,增强教师职业荣誉感和幸福感。采用师徒带教、定向培训、轮岗挂职等方式促进教师和管理干部交流互动,提升自身“造血”功能。
9.建立健全联动机制。成立名班主任工作室,构建“区级、集团、学校”三级工作室联动运行、协同发展机制,分别负责统筹规划和资源整合、专业发展和经验交流、实践操作和日常管理。定期组织研讨、观摩和交流活动,实现知识共享和经验传承,提升班主任队伍整体素质。
10.不断创新研训路径。以新教材为中心,实施新教材培训工程,把握新变化、新要求。举行管理干部团队培优班和领军教师培训班成果展示会,开展教育科研骨干力量培训。发挥心流联盟教研体作用,对点帮扶薄弱校,实施课堂教学提质工程。用足用好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及江西智慧教育平台,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实施数字化融合工程。
四、坚持五育并举,筑牢育人“生命线”
11.明确协同合作关键。出台《关于进一步健全全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实施方案》,成立一个区级中心家长学校,形成校园站点全覆盖的服务体系,开发家庭教育指导课程,充分发挥学校协同育人主导作用。探索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确保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更加完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更加浓厚。
12.规范提升团队建设。擦亮德育品牌建设。贯通党、团、队育人链条,创建以党建领航、文化涵育、实践塑品的“大思政”育人模式。加强团、队干部建设。选优配强共青团、少先队干部,认真做好班主任选拔和培养,着力提高德育工作者队伍的专业化水平。用好实践教学基地。支持学校与革命场馆共建育人共同体,鼓励师生走进革命场馆开展现场教学、主题活动、志愿服务。
13.有序实施“双减”工作。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整治校外培训乱象。创设校外“三必查”常态化治理机制,做到有投诉举报必查、有消费纠纷必查和有违规行为必查,全面整治培训乱象。
14.协调推进三色教育。组织学校、幼儿园积极开展2025年红色、绿色和古色教育活动。唱好红色主旋律。深入推进红色基因传承重点工作,开展好“红色故事我来讲”活动和领导上思政课工作,厚植学生爱党爱国情怀。绘好绿色生机图。指导各校(园)充分利用各类课程对学生进行水情教育和河湖保护教育,引导学生成为生态文明的践行者。寻找古色好风光。深挖江西本土文化,引导各校(园)立足实际,开展主题研学、作品征集等活动,树立学生家乡情怀。
15.着力加强综合素养。奋力备战赛事比拼。积极备战省市各级各类体育赛事,着力抓好中小学生体育综合素质评价,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全面开展劳动教育。持续推进第二批省级劳动教育示范校评选工作。坚持以点带面,全域提升,充分发挥示范校引领作用,形成劳动教育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切实抓好艺术教育。继续推进各校(园)舞蹈、音乐、合唱等艺术团体的建设工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发挥艺术特长的平台,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
五、助推体育产业,塑造发展“新格局”
16.持续完善惠民设施。校下生辉,体育公园绿意浓。协调配合区城投集团,做好九洲高架体育公园建设运营。赣江焕新,生态沙滩迎夏泳。打通“全民健身”与“用地制约”堵点,配合市交投集团、市城规院做好赣江生态沙滩修复,推动万紫滩、千红滩、观洲湾天然泳场2025年暑期建成并投入使用,满足群众安全戏水需求。社区健身,便捷低费乐万家。每街道至少选1个社区,建设社区“百姓健身房”,打造一体化全民健身服务平台,实施体育设施智慧化运营,为市民群众提供便捷、优质、低成本的健身服务。
17.大力掀起体育热潮。持续开展“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活动,力争将“英雄城杯”全国青少年足球精英挑战赛、全国青少年棒球公开赛、“金花”户外运动节等赛事活动打造为西湖体育IP,创设更多赛事消费新场景,让赛事流量更好转变为经济增量。
18.招商引资提温加速。加强与知名体育企业沟通联系,推进我区优势资源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力争吸引更多优质体育企业落户我区。深挖体育消费潜力,引导连锁企业、子公司等分散型企业集中资源入统,力促2家体育企业达到规上标准,以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模式,提升体育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六、规范制度管理,拧紧校园“安全阀”
19.敲响溺水教育警钟。按照防溺水任务清单要求,在暑假前广泛开展专题教育,大力普及防溺水“六不”和智慧救援等安全知识。在暑假期间,坚持加大对家长的宣传提示力度,落实每日安全问询,及时向家长通报溺水警示案例,通过多种方式提醒家长履行学生校外安全监护责任。重点落实重点学生家访联系工作。
20.构建内部防护屏障。深化隐患排查整治。定期对校园及周边开展安全隐患排查,确保实现安全事故零发生。巩固防范基础建设。实施新一轮校园保安服务采购,根据学校规模、所处路段,增加上下学高峰时段临时保安。督促各校(园)增添部分拒马、圆形隔离墩等物防设施,积极推进智慧平安校园建设,推进学校安全系统与公安对接,提升校园安全防护能力。强化矛盾纠纷排查。落实校园矛盾纠纷调处主体责任,督促指导各校(园)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落实包案制度,及早发现,及时处置,坚决杜绝群访非访事件。
21.保护学生健康用眼。加强预防近视宣传教育。强化预防近视宣传,邀请眼科专家科普防近知识,引导师生树立精准的防控理念。组织保健老师业务培训。组织保健老师参加第三方眼科机构的专业培训,提升近视各学校保健老师防控及视力监测能力。完善学生视力档案工作。严格落实每学期2次视力筛查制度,委托南昌爱尔眼科医院组织专家团队为我区中小学生进行筛查并建立屈光发育档案,确保复查建档绿色通道畅通。
22.护航心理教育成长。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组织专业技能培训以及教学现场赛等活动,提升心理专兼职教师的专业能力水平。加强集团交流合作。制定相关工作机制,推动集团之间的深度学习交流,强化集团对心理工作的指导引领作用。完善心理危机处理机制。制定并下发《Bat365
教体局关于心理危机事件处理的工作要求》,指导各校(园)按照规范妥善处理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保障专业师资待遇。继续贯彻落实省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八个一”要求,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待遇落实。
23.严守食品安全底线。加强专项培训。加强部门协作,多种形式开展校园食品安全培训,压实校园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筑牢监督防线。探索“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监督协同机制,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食品安全检测、服务质量评估及满意度调查,依据结果动态调整配送企业。启动自办食堂。加快推动学校自办食堂建设改造进度,确保2025年春季开学前5所具备条件的学校先行开办,秋季自办食堂覆盖全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