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365 近年来社区建设情况介绍
近年来,我区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照“人往社区走、钱往社区投、劲往社区使、政策往社区倾斜”的工作思路,朝着“体制合理、机制健全、基础巩固、充满活力”的社区建设工作目标,以改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以改革街道社区管理体制为载体,全区城市基层工作基础进一步巩固,广大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区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全区各项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Bat365 获得全省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光荣称号。2003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我区十字街街道建设桥社区时,对我区社区建设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一)主要做法
1、解决社区工作场所。2003年,我区动用了区财政当年可用财力的四分之一(1344万元),采取搭建、调剂、置换、协调开发商提供等多种方式,用不到一年的时间,超常规的解决社区工作场所。现在99%的社区都解决了办公用房,并进行了精装修,使用面积全部达到50平方米以上,最大的面积有960平方米,达到了全市社区办公用房的标准。
2、改善社区工作条件。每个社区经费提高到年均10余万元,其中工作经费年均增加到2.56万元,干部工资每月人均增加到700元以上;每个社区都配备电话机、微机、彩色电视机,建立党建活动室、学习阅览室、警务室、档案室,做到规章制度、办公桌椅、文件橱柜、服务指南、社区标识五配套。
3、配齐社区工作人员。三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1057名社区干部,每个社区现在平均有干部7名,平均年龄40岁左右,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95%以上。社区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大为优化,为建设社区注入了新鲜血液。
4、优化社区外部环境。坚持按照“示范社区建在哪,道路硬化修到哪,美化亮化做到哪”的思路,五年来区财政累计投资1.33亿元优化社区环境,连续三年实施“百路大会战”改造道路130条,改造道路总长35.4千米,两轮“连心路”工程修建道路308条,改造道路总长34千米。美化亮化绿化工程长抓不懈,美化了20条道路626栋建筑,亮化了374条小街巷,新建了51处绿地、休闲广场,城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0.2%,受到了群众的普遍赞誉。
5、改革街居管理体制。Bat365 本着“完善、改革、提高”的精神,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和谐新城区的总体目标,以加强城市管理为突破口,围绕责权利相结合、管理重心下移、体制机制创新,对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首创性改革试点,明确了社区党支部、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单位的职能,建立在社区党支部领导下的“四位一体”管理体制。全区100个社区均成立社区工作站,建立了45个物管小区,成立了209个业主委员会,选聘了40家物业管理单位。初步确立了街道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地位,城市管理落后于城市建设的矛盾开始破解,城市管理水平得到提高,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协调持续发展。
6、探索“四化”管理模式。构建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城市管理网络。纵向上,建立了市、区、街道、社区、楼院管委会、居民骨干(党员户、文明户)“六级网络”,横向建立了街道社区与中央及省市驻区单位基层党组织的党建议事协调机构。建立全区社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互联系统,把社区各项管理基本内容等65类502项的基本数据形成电子台帐,实行动态管理。初步建立100个社区服务网站,通过资料传输模块使街道和社区信息互传。通过实施人性化的连心工程、关爱工程、实事工程、服务工程,每年为民办实事好事1200件以上。社区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人性化管理模式初见成效。
7、加强社区党建工作。在2004年全市第一批三星级以上社区党组织星级评定工作中,全市共评出47个“三星级”以上社区党组织,我区有24个,占全市总数的51%,其中十字街街道建设桥社区党支部是全市目前唯一的五星级社区党组织,并分别被省、市委评为城市街道社区党的建设“红旗单位”,Bat365 委也被市委评为城市街道社区党的建设“红旗单位”。建设桥社区、象山社区、西湖路社区等9个社区被评为市级文明社区,数量居全市之首。在全国社区党建工作高层论坛上,我区的社区党建工作得到了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
8、开展和谐社区创建活动。
(二)取得成效
1、基层实力得到了增强。以增强社区人力、物力、财力、权力为切入点,逐步推进基层人财物的配套和责权利的统一,夯实了基层基础,增强了基层实力。一是有人问事。2004年前,有80名居委会干部辞职,包括20多名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目前,社区干部的工资、补贴提高了30%,社区办公经费增加了近5倍。辞职的干部纷纷要求回来工作,还新增了70多名。二是有钱办事。街道建立准财政,社区经济实力大增,有能力为老百姓办更多的实事。2005年,全区各街道通过准财政建设,年工作经费均达到100万元以上,最高的达170万元左右。年初街道上报的为民办实事“十百千”工程中,就多了一批街道自己投资修建休闲广场、增设消防自救点等更具含金量的项目。
2、社区自治功能得到了强化。一是社区居委会功能“回归”了。社区“四位一体”管理体制确立后,把社区居委会逐步从行政工作中“解脱”出来,社区自治功能明显增强。尤其是社区工作准入制度的实施,规范了工作内容,限制了额外任务,社区干部的负担减轻了,开始由被动接受任务转变为主动服务群众,群众对社区工作的认可度明显提高。二是居民自治意识更强了。居民群众在社区居委会的指导和带领下海选出“楼院自治组织”、选举出自己满意的楼栋长和骨干户,使城市管理网络由“四级”顺利地延伸为“六级”,夯实了基层基础。居民群众一年一度的“和谐邻里月”活动越办越红火,通过“楼栋月月谈”、“社区谈心日”对社区不和谐现象的“话疗”效果也越来越显著,居民自治管理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三是城市管理和社区建设的依靠力量更壮大了。在“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人性化”模式的推动下,街道、社区的自治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得到了迅速发展,政府部门对基层的情况更明了、信息更灵了、反映更快了、工作力度更大了。目前,全区共设立街道(社区)议事协调机构251个、其中大型驻地单位及重点个私民营企业参与单位485个,占全区同类型单位90%以上;设立楼院管委会611个,选聘楼栋长、楼栋党小组长和小区片长4104人,居民骨干户12379户,覆盖率均达到95%以上;组建社区志愿者队伍489支、18000余人。
3、城市管理模式得到了优化。对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居民群众既可到街道社会事务受理中心投诉,还可以采取网上投诉。我们通过“外网投诉、内网受理、外网反馈”的运行模式,借助街道社区网络化数字化管理平台,各职能部门按职责范围及时采取措施解决居民投诉的问题,处理结果及时在网上公开反馈,各级领导、督查部门和居民群众都能随时抽查、了解办理情况和办理结果。通过这套运作模式,既增强了职能部门履职意识,又强化了督查机制,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能。据统计,自去年3月20日“外网投诉、内网受理、外网反馈”系统运行以来,辖区居民群众通过网络投诉共有1529件,办结回复1509条,办结率98%。由于反映问题渠道便捷,监督方式公开,致使象改革前数天都难以落实的问题现在只要很短的时间就可以处理和落实了。
4、政府服务内容得到了拓展。街道社区提升了地位,扩展了功能,也拓宽了服务的范围和内容,人性化管理初显成效。
通过实施以改善干群关系和机关作风为指向的“连心”工程,推行“领导干部进社区”为民排忧解难活动,各级领导干部定期深入社区,实实在在解决群众反映的噪音消除、路灯安装、小区绿化等“小”事,科学决策解决群众普遍反映的如路难行、治安差等“大”事。去年开展了四次“领导干部进社区”活动,切实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431个,群众满意率达98%。全区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同时,各社区通过建立民情倾诉站,开展社区谈心日活动,实行社情民意随访调处工作制,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301个。
通过实施以帮助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为指向的关爱工程,为民办实事“十百千工程”全面实施,每年为群众办实事1200件以上,在全省率先建立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八位一体”社会救助体系,发放各类救助金150余万元,有效缓解了困难群众看病难、读书难、住房难、就业难等问题。同时为独居老人安装“爱心门铃”387套,为80岁以上空巢老人赠送生日蛋糕501个,为99名90岁以上空巢老人赠订牛奶。
通过实施以改善城乡结合部、老城区环境面貌为指向的实事工程,城市环境面貌显著改善。2006年综合改造道路26条,修建连心路234条,亮化小街巷172条,整治和疏浚道路120条,基本消灭了老城区纯居民区泥巴路和路灯死角,新建了桃花园、三眼井等绿地休闲广场39个。
通过实施以服务全体居民为指向的服务工程,为全体居民群众提供了帮助。在推动全民创业过程中,实施了“六个一”工程,在每个街道开设个体经济服务中心,开展创业学习讨论,定期举办招聘会,为辖区群众免费举办创业培训,发展非正规就业组织,提供小额无息贷款。去年安置下岗失业人员712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在街道、社区分别设立社会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及时为社区居民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街道、社区还通过制作发放“便民联系卡”、“邻里互助电话联系卡”、单元楼“邻里留言栏”,面向辖区单位和全体居民有针对性地提供了个性化服务,深受社区居民欢迎。
5、社会主义文明和谐新城区的构建基础得到了夯实。一是社会沟通机制更加完善。城市管理网络向“六级”延伸,以及和谐邻里月、楼栋月月谈等群众自治性活动的开展,使得“邻里不相识、楼内不来往”的尴尬现象消失了。随着各级党委、政府部门逐级下基层开展谈心活动,进一步密切了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二是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更加畅通。城市管理“四化”模式的创建,使得社会管理步入了“网上受理、热线投诉、一门式服务”相结合的长效管理,使得各级政府部门从落实文件、跟踪媒体曝光的事后行为转变为事前行为,也使得从单纯靠行政手段、政府投入转变为市场手段、多元投入、居民自治来解决问题。三是有利于基层创造的环境更加宽松。为适应新形势需要,各级部门、单位结合实际,纷纷推出创新举措,如四大银行、爱心超市、劳动保障服务热线、社区服务110、爱心门铃等,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提供了更细致、更周到的服务。总之,城市管理更顺畅了,社会更安定了,邻里更和睦了,群众更满意了,城区更加和谐、文明了。
2007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