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365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bat365>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平台>结果公开>重要部署执行
分享到:
索引号: A25030--2024-0052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发布机构: Bat365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生成日期: 2024-10-12
文件编号: 有效性: 有效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Bat365 科技创新工作进展报告
  • 浏览量:
  • 字体【      】

Bat365 科技创新工作进展报告

2024年10月12日)

一、科技工作完成情况

1.持续优化科技政策环境适时制定并出台了《Bat365 推动科技创新协力打造“区域科创中心”实施方案(2023—2035年)》的通知(西办字20233号),为科技惠企提供了政策依据。同时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科技惠企政策,2023年至今,累计拨付兑现省市科技企业奖补资金1200余万元,科技政策利好持续释放。

2.持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我区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行动”,分级分类建立科小—高企—高成长性企业的培育库,采取个性化培育措施,引导科技型企业快速成长壮大。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10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达16家,有效期内高企有望突破45家;高成长性企业3(瞪羚、潜在瞪羚),科技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强化。

3.持续深化技术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改革我区充分利用“江西省科技业务综合管理系统”以及“江西省网上常设市场”以及“南昌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管理系统”的网申平台便利,持续开展技术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改革。2023年江西洪城环境有限公司联合南昌航空大学和天津理工大学共同申报的《工业废盐资源化高值利用关键技术与集成示范》获批江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获省课题经费补助120万元。2024年以来,我区组织南昌爱尔眼科医院、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南昌仁爱妇产医院、江西嘉佑曙光骨科医院、南昌市第三医院等单位申报南昌市医疗卫生引导性计划24项,涉及眼科、骨科、中西医结合、生育、内科等多个医疗领域技术研究。截至目前,全区技术合同登记470余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70.6亿元,较上年增长147.7%,市级分配年度任务完成率98%,基本完成实际分配目标,工作进度位居全市第二。

4.持续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我区深入实施创新平台矩阵建设行动,把构建多样灵活、生机勃发的科技创新平台作为推动科技企业积蓄动能、抢占科技安全风口的强力支撑。截至目前,申报建成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省级众创空间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市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初步形成梯次互补、布局合理、开放高效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5.持续发力科技金融助企。以洪城科贷通为平台载体,发挥“科贷通”贴息贴保的政策利好,积极鼓励引导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申请入库,同时嫁接各大银行科技金融产品,进一步畅通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目前我区“科贷通”入库30家,入库完成率为100%;贷款达2500万,入库数及贷款余额同比较上年增长76%和400%。

二、科技创新工作难点

结合我区实际科技工作情况,“R&D经费投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两下工作较难完成,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培育主体基础不强。Bat365 作为南昌市老城区,无农业,缺乏工业(工业产业单一,自来水供应和污水处理),主要以第三产业为主(传统商贸和服务业比重最大),建筑企业次之,企业数量不少但是大部分企业或多或少存在规模不大、研发不强、财务管理不规范等问题,部分企业甚至没有研发,导致培育目标主体基础先天不足。企业数量多、经济体量大,但整体科研能力不强一直是西湖的缺陷弱点,以至于地区研发强度、每万家企业高企数量等重要指标考核不占优势,同时高企申报过程中企业严重依赖第三方,其中涉及连续三年的财务审计报告以及研发费用专项审计报告,企业需花费的费用较高且申报结果无法掌控,导致企业自评申报积极性不强。

2)申报难度引发顾虑。近年来,高企申报门槛高、审核严,成功通过率不足50%。就今年度开展对历史高企资格复核情况来看,市科技局反馈30余家企业名单中,放弃高企复核的就达25家,其中参加复核的5家企业仅有3家企业研发费用基本达标。而科技型企业申报核心指标研发投入(R&D)涉及到统计和税务两大部门,尤其是关联所得税加计扣除本身就涉及法律的问题,企业一方面担心申报通过概率不大,一方面更担心后期统计部门和税务部门稽查,在多重因素影响下,企业申报意愿表现就很不强烈。

3)科技政策吸引力弱。我区目前在科技政策执行上基本是沿用市级政策,在科技型企业培育(科小、高企、高成长性企业)方面并未出台区属配套政策,相较赣江新区、高新区、南昌县等地方差异较大,优势不明显,政策上存在被潜在虹吸的威胁;同时相较于现有的奖励政策,企业更担心被税务、统计稽查罚款,而且在相应的科技奖补资金使用上检查也不少,担心审计风险,导致相当数量的企业“宁愿不要科技奖补资金和税收优惠也不申报科技项目”。

三、下一步工作举措

1实施科技服务提质增效行动。一是强化科技服务团队建设,“引育结合”夯实服务人才基础。一方面是通过政府采购打包合作的形式开展企业专业服务辅导;另一方面是要培养一批综合性的协调服务力量,以区发改委为业务牵头单位,协同各相关单位、各街办针对性加大科技业务的学习培训,稳固提升科技工作协同人员的服务素养。二是提升科技专业化服务质效,“上下协同”攻坚研发费用入统。一方面以科技工作协同人员为纽带,用好“企业创新活动信息管理系统”平台,挖掘有研发的存量企业资源,在新企业引进中做好落地谋划,要就升规入统、企业行业性质选择或者转换(符合统计研发纳统条件)等方面发力,做多研发企业数和填报量;另一方面以专业化服务团队为基础,努力提高研发投入的填报质量,在知识产权储备转让、财务规范指导、研发投入辅助账归集统筹,解决研发投入填报过程中的专业化问题,协同税务部门结合研发费用规范账务处理、研发人员工资个税申报把关、所得税汇算清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填报等各方面的开展事前指导着力做好研发费用的财务处理(账务体现)到研发辅助账的统计归集(佐证材料)。三是加大科技金融惠企支持力度,“股债联动”引入科技金融活水。一方面积极组织开展“政银企”对接会、座谈会以及一对一融资问诊等活动,持续推介“洪城科贷通”以及其他科技贷款产品等债务融资便利工具;另一方面协同对接省股权交易中心、区金融服务中心等单位,适时向符合条件的企业推介股权交易、挂牌上市等融资通道,股债联动双向发力,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定制化综合化融资需求解决方案。

2实施科技企业培育壮大行动。一是“招商引资”提温行动为契机,鼓励招引科技创新型企业在我区落户,壮大我区科技型企业基数,为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提供有效助力;二是协同区市场监管局(市场主体)、区统计局(规上企业)、区中小企业局(创新型中小企业)、区税务局(加计扣除企业)等行业主管部门根据自身职能梳理出有科技含量的企业底数,摸清存量,形成“发现一批、服务一批、推出一批、认定一批”的培育流程。三是借力第五次经济普查,依托“千名干部访千企”行动、“壮大市场主体”行动,深入了解辖区科技型企业需求,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性企业”的梯次培育机制;四是联合税务部门以及专业第三方机构强化辅导服务,在高企培育源头上形成工作合力,科学推动高企认定工作。把握重要申报时间节点,举办高企申报、科小入库业务专题培训会,全过程指导企业从知识产权布局、科技成果转化、研发费用归集等核心创新指标的强化,促进认定申报常态化、服务便利化、管理规范化。

3实施打造“科技政策”高地行动。一是严格落实《南昌市高新技术企业量质“双提升”行动方案》等科技创新政策文件精神,建立健全科技项目申报的激励机制,严格执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一次性奖励扶持政策以及研发投入后补助、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技术合同登记补助等相关政策,确保企业政策“应享尽享”。二是参照全市范围内科技奖补政策,并结合区属财政状况,在科小、高企、高成长性企业以及技术合同登记乃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综合考量制定区属配套奖补政策,针对企业从事技术合同登记的人员以及中介服务对象适当给予嘉奖,从政策上积极弥补地区差异,彻底摆脱“政策洼地”窘境。针对部分具备行业领先地位或经济贡献度大的高技术企业实行“一企一策”,进一步激发企业研发投入内生动力,更好的释放企业科技创新活力,加快促进更多科技成果在Bat365 转移转化、更多科技企业在西湖落地生根。

手机扫码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