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365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bat365>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平台>结果公开>重要部署执行
分享到:
索引号: A25030--2024-0053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发布机构: Bat365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生成日期: 2024-10-12
文件编号: 有效性: 有效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关于印发《Bat365 推动科技创新协力打造“区域科创中心”实施方案(2023—2035年)
  • 浏览量:
  • 字体【      】

Bat365 推动科技创新协力打造“区域科创中心”实施方案

(2023-2035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推进科技创新建设的决策部署,依据《江西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22-2035年)》(赣发2022〕23号),加快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推动“创新江西”建设在Bat365 走深走实,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的目标要求,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导向,坚持自主创新发展、引领发展、人才为本、开放融合的基本原则,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锚定“三区”战略目标,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发展方式,着力推动创新要素聚集、创新平台建设、创新环境优化,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强化人才链,完善政策链,优化资金链,推动创新“五链”深度融合,全面助力南昌市打造“区域科创中心”。

(二)发展目标

2025年,全区科技引领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县域创新能力在全省达到上游水平,在全市处于第一梯队,重点培育扶持具备特色产业创新能力和拥有专利技术的总部型企业,营造全区科技创新良好生态,确保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11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20家,技术合同登记额38.5亿元,发明专利拥有量600件。确保全区企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每年实现递增,力 争接近全市县区(开发区除外)平均水平;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超过200家,贡献值年均保持10%增长速度。力争20家企业纳入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新增挂牌上市企业5家;新钢研发中心项目全面投入运营;360江西省数字城市安全大脑等一批科技产业类项目落地并建设完成。

2030年,全区科技创新要素体系基本完善,政务服务和城市治理全面智慧化。部分创新型企业和高端研发机构的技术创新  水平在全市领先,在全省领跑,并在全区的产业布局中占据先锋地位,数字经济真正成为核心增长极。力争R&D经费支出占GDP  比重达到全省、全市县区(开发区除外)平均水平,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50家,技术合同登记45亿元,发明专利拥有量650件,全区挂牌上市企业达到8家,科技创新类项目和企业成为全区招商引资的重要领域。

2035年,全区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建成南昌市创新性县(区)新标杆。“四新”产业和技术类创新型企业在全区产业发展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占全区工业增加值和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超过60%;力争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在全省县区(开发区除外)中第一方阵,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80家,技术合同登记额50亿元,发明专利拥有量700件,全区挂牌上市企业接近10家。

、紧紧围绕Bat365 优势特色产业加大科技创新布局

聚焦Bat365 “2+4+X”高质量产业发展体系,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推动科技赋能产业,努力走出一条独立自主创新驱动之路。

(一)把提升县域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基调”

针对全区创新能力薄弱指标,进行动态分析,靶向攻坚,实现精准提升。

1.强力攻坚研发投入。深入实施全社会研发投入攻坚行动,每年制定研发投入攻坚专项工作方案;细分行业,聘请第三方机构,精准指导市场主体加大研发投入,着力提高研发统计质量,推动总部型企业研发投入统计成果转换。力争2025年,全区R&D经费支出超过1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1.2%;2030年,占GDP比重达到1.7%;2035年,占GDP比重达到2.2%。(责任单位:区发改委、区住建局、区服务业发展局、区税务局、各街道)

2.聚力招引科创企业。充分融入“招商引资”提温行动,鼓励  科技创新型企业在我区落户业务板块总部、区域性总部、运营总  部、研发总部等,力争科技型企业(项目)数量占招商引资企业  (项目)数量达到50%以上,推动招商成果提质增效。至2025年,确保有效填报R&D 经费支出的企业总数达到50家,至2030年,力争达到60家,至2035年,力争有效填报R&D 经费支出的企业  总数达到80家。至2025年,引进专精特新企业不低于15家,“瞪羚”企业不低于2家,“小巨人”企业不低于1家。(责任单位:区招商引资提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区发改委、区中小企业服务局、各街道)

3.大力做强创新载体。补充完善创新载体名录库,高质量完成  省级及以上研发平台、孵化器、众创空间等申报工作。至2025年,在库省级以上创新载体不少于5家,国家级创新载体实现零的突破,2030-2035年,在库省级以上创新载体达到12家。(责任单位:区发改委、区服务业发展局、区中小企业服务局、区科协、各街道)


(二)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科技创新的“主战场”

1.率先应用前沿科技。充分依托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江西有限公司南昌分公司、江西省通信产业服务有限公司、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南昌分公司在西湖辖区的优势,加大政企合作推动5G络全面覆盖以及重点应用场景深度覆盖。配合好全市加速打造面向公众通信、企业服务和公共服务的5G型室分网络,优先享受“双千兆”网络,着力加大AIVRAR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元宇宙技术与我区现代服务业应用结合,推广江西移动大数据云信新功能,确保我区服务业科技始终处于全省领先水平。加快布局企业上云“赋智”,每年新增上云企业不低于300家。(责任单位:区发改委、中国移动南昌西湖分公司、中国电信南昌西湖分局)

2.推动产业创新赋能实施流量经济产业集群打造行动、流量  经济品牌推广行动、流量经济孵化园壮大行动、流量经济直播基  地建设行动、流量经济发展模式创新行动等“五大行动”,建设  完成“一园多部”的数字经济产业园,认真做好数字与“2+4+X” 产业的深度融合文章,发力数字经济覆盖领域,扩容产业量,建设示范应用。推动金融服务业态创新,实施好普惠金融发展、科技金融发展、消费金融创新发展行动。(责任单位:区发改委、区服务业发展局)

3.抢滩特色创新领域。整合现有企业资源,发挥区域产业优势,聚焦软件信息技术、智慧交通、网络信息安全、数字商贸、数字  文创等领域,加大科技应用探索和成果转化,建立具备先发优势  的创新产业服务体系。聚焦“世界500强”“中国100强”“中  国软件综合实力百强企业”等领军企业,力争2025年,成功引入  10家以上数字经济领域创新龙头企业,2030年形成5个以上产业体量大、产业特色鲜明的数字经济领域重大科创板块。(责任单位:区发改委、区商务局)

(三)把已(拟、后备)上市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引

认真梳理全区现有的上市公司、知识产权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结合其主营业务特点,进一步激发全区科技创新的潜力。

1.依托已上市公司,深耕科创先锋领域。充分发挥江西洪城环境股份有限公司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创新优势,组建由发改、属地街道等单位联合参与的工业科技服务专班,不断加强对该企业的沟通服务,重点加强对企业科技发展情况的跟踪帮扶,帮助维持该企业在城镇供水、污水处理、固废处理、清洁能源、环境治理等领域的先锋主导地位。(责任单位:区发改委、桃花街道)

2.紧盯拟上市企业,发力科创优势领域。大力开展“映山红”行动,重点关注近期具备较大上市潜能的江西方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昌bat365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积极帮助协调解决企业目前存在的诉求和问题,整合共享现有行政资源和市场资源,为企业发展经营提供便利,在拓展应用软件开发、互联网接入、呼叫中心业务上提供助力,为企业上市保驾护航。力争2025年,挂牌上市企业达到5家,2030年达到8家,2035年达到10家。(责任单位:区金融服务中心)

3.兼顾后备上市企业,专攻科创特色领域。充分发挥我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业程度高、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等特点,在一站式办公综合物资采购平台、智能化安防、信息集成化采集等行业竞技发力。推动我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为上市重点后备企业。力争2025年,全区后备入库企业超30家。(责任单位:区中小企业局服务局、区金融服务中心)

(四)把高企、科小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坚持把培育、发展和提升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

1.健全培育机制。依托“千名干部访千企”行动和“壮大市场主体”行动,深入走访调研辖区科技型企业,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一高新技术企业—标杆型高新技术企业”的梯次培育机制。2025年,力争全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10家,2026-2035年均增加不低于2家。2025年力争全区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  220家,2030年达到260家,2035年突破300家。(责任单位:区发改委、各街道)

2.加大奖励扶持。汇总整理《Bat365 关于鼓励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落户及引进企业的奖励办法(试行)》《Bat365 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试行)》《南昌市Bat365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等涉科技创新相关政策文件,建立完善企业申报高企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大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支持力度,严格执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一次性奖励扶持政策。学习借鉴省内外先进做法,及时兑现政策奖励,对首次认定和重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给予一次  性奖励不低于10万元,每年研发费用促进成果转移转化补助项目不少于10个,科技类奖补资金不少于1200万。(责任单位:区发改委、各街道)

3.科学组织申报。定期开展针对科技领域的政策宣讲、申报培训,及时邀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协助我区开展申报,鼓励指导辖区企业填写申报,积极加强与省、市科技、发改和工信部门的沟通对接,全力提高项目、企业申报评审通过率,有效提升我区科技工作含金量。针对部分具备行业领先地位或经济贡献度大的高技术企业实行“一企一策”,更好的促进企业释放科技活力。(责任单位:区发改委、各街道)

(五)把研究中心、站所、园区作为科技创新的“主阵地”

全面梳理摸排我区涉及科技的中心、站所以及园区,调动一切可促进科技创新的积极因素。

1.做强研究中心实力。全面做大全区科技类研究中心体量,夯实区域科技创新基础,加快推动新钢研发中心建设,尽快形成经济产值和科技贡献;积极做好辖区重点实验室、技术研究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众创空间、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等技术类研究中心的新增认定工作;加快Bat365 疾控中心建设,  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置和实验室检测检验能力,大力推动中医建设和热敏灸推广。至2025年,新钢研发中心全面投入运营,重点引进科技类项目陆续落地,建成6家以上具备行业代表性科技创新平台。2030年-2035年,建成12家规模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责任单位:区发改委、区商务局、区卫健委)

2.做优院士站所品牌。依托江西嘉佑曙光骨科医院顾玉东院士工作站,全面提高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及肢体功能重建诊治水平暨手外科显微外科新技术应用平台建设,推动全省医疗外科手术技术迈向新台阶;加大辖区院士工作战的引进培育工作,力争2030年左右,Bat365 辖区内院士工作站达到2家以上。(责任单位:区人社局、区科协)

3.做出产业园区特色。以数字经济“一园多部”为切入点,加快形成以“梦想小街”流量经济产业园、颐高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园、元空间数字经济产业园、VR数字文化艺术产业园、直播基地为主体的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多元特色化产业园发展格局,推动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前沿科技在产业园内率先应用,制度化、程序化、数字化  的科学管理模式在产业园内有效推广,形成以“科技带动产业,以产业反哺科技”的良性循环。确保2025年,数字经济产业园数  量达到8个,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20亿元;2030-2035年,数字经济产业园突破10个,核心产业营业收入接近200亿元。(责任单位:区服务业发展局、属地街道)


(六)把优秀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心骨”

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加强招才引智工作力度,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1.抓实人才工程,打造“高精尖缺”人才队伍。深入开展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省“双千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国家、省市人才工程项目申报推荐,配合南昌市“洪城计划”“洪城特聘家”“洪城海鸥计划”人才项目,以灵活多样的合作模式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及团队,2025年,力争成功引进10名高层次人才、10名紧  缺型人才、10名高技能人才和100名“双创”人才,提升我区科技创新引领力。2025年,力争实现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零的突破,辖区建立院士工作站达到2个;2030-2035年,市级高层次人才超15个。(责任单位:区委人才办、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

2.强化人才招引,充实“创新创业”人队伍。用活用好南  昌市“人才10条”政策,采取区“四套班子”成员带队、区直部门参与、街道实施的模式,面向省内外高校集中开展“百场校招” 活动,共建“赣才归巢”人才工作站,吸引更多优秀大学生和技   能人才来西湖创业就业,提升我区科技创新承载力。2025年,建  2-3个省级以上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建“赣才归巢”工作站,  每年吸引大学生来我区工作不低于5000个;数字经济、楼宇经济、商贸消费、文化旅游、金融保险、健康养老等领域人才频出;  2030-2035年,辖区创新创业氛围浓厚,储备2000人以上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赣籍在外人才超1000人。(责任单位:区委人才办、区教体局、区人社局、区发改委、区民政局、区文广新旅局、区  卫健委、区服务业发展局、区中小企业局、区金融服务中心、各街道)

3.深化人才培养,优化“行家里手”人才队伍。聚焦文化、教育、社工等领域人才队伍,深化“名师、名医、名匠”培养工  程。依托互联网产业发展,加大电商直播销售员、互联网营销师、电子商务师等人才培养力度。根据人才层次和类别,有针对性地  开展分类培训,丰富培育载体,推动各类人才健康成长、脱颖而  出。至2025年,技能人才培训认定体系基本健全,“名师、名医、名匠”涌现,高技能人才超500个;2030-2035年,形成电商直播  销售员、互联网营销师、电子商务师等新生群体超过100个。(责  任单位:区委人才办、区教体局、区卫健委、区人社局、区服务  业发展局、区民政局、各街道)

三、构建城区科技创新生态

(一)积极营造创新驱动浓厚氛围。有效加大对科技创新领域的研究探索,认真组织学习《江西省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切实强化对科技创新的宣传力度,综合运用报刊、电视、网络媒体和新媒体等,重点突出对重大创新平台建设、高端人才引育、创新环境优化、知识产权保护以及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等方面的宣传;认真举办“洪城故事会” “妇女创新创业大赛”“退役军人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积极推动科  技与教育工作协同发展,打造一批VR创新体验课堂、校园创客空间和校园人工智能示范基地,凝聚全社会重视科技、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

(二)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大力实施“研发投入   提升行动”,用活用好《关于进一步加强省研发投入后补助经费  管理的通知》《南昌市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后补助实施办法(试行)》《Bat365 关于鼓励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落户及引进企业的奖励办法(试行)》等省、市、区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吸收引进人才,建设专用场所,购置科学试验设备,开展研究与开发活动,鼓励支持企业依托研发机构集聚人才,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全面加强与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在科研项目、产业发展、人才   引进、教育改革等领域沟通合作;同时作为属地政府,发挥好媒介作用,搭建好校企沟通合作平台,举办“梦想起航·才聚西湖“创享沙龙”“政企圆桌会”等主体互动,组织相关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来Bat365 共联共建创新平台及载体,形成“产学”相互融合促发展模式。

(三)积极加大科技创新要素支持。认真落实省、市支持创新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根据科技创新发展的方向和实际,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措施,重点在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平台载体建设等方面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为科技创新基础升提供有力保障。有效加大对技术创新的保护,健全维护科研诚信信用库,建立失信记录和红黑名单管理制度,实行分级动态管理,强化科研参与者的科研诚信建设责任,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和生态环境。


四、强化组织实施

强化规划对全区科技创新发展的引领作用。统筹全区力量,调动所有积极因素,完善监测评估和政策保障机制,推进规划实 施的强大合力。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面加强区委对科技工作的领导,为全区科创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各级党委(党工委、党 组)要坚决落实中央、省、市有关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及时研究科技创新重大战略和政策,提升全区在科技领域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各街道,区委各部门、区直各单位要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创新,推动上级重大部署、重要任务落实,充分发挥区发改委、科协、服务业发展局、中小企业服务局、人社局、人才办等行业主管部门作用,健全全区科技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科学制定好年度科技创新工作计划,合力分配工作任务,调动全区开拓创新的积极性,为全区创新驱动提供强大动能,以推动规划顺利实施,实现任务如期完成。

(二)强化监控分析认真落实中央、省、市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重点围绕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创新成效、经济社会发展四个方面共17项指标进行监控,区发改委将年度工 作任务分配至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后,各单位依据年度任务,对标对表,压茬推进,确保全区县域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三)强化考评测评落实全面建设“六个江西”,着力加“创新江西”建设;高度关注全省县域创新能力评价工作,力争全区创新能力在全省处于上游,全市处于第一梯队。把科技创新工作列入全区“十大专项行动”交账机制,每月由区发改委对科技创新工作情况进行梳理,并汇总上报;领导小组每半年听取一次科技创新工作专题汇报。区政府办公室联合区发改委,对各街道以及相关区直部门工作落实情况及时进行总结、通报,褒奖先进、问责问效。实施监测评价考核,不断总结丰富实施经验,对规划指标、目标和任务部署及时进行动态调整。

手机扫码浏览